当前位置:星座知识馆>传统文化>戏剧文化>

历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戏曲大全 戏曲文化

戏剧文化 阅读(3.41W)

山西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我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山西戏曲代表着汉族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反映出流传区域的汉族民风民俗。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关于山西的地方戏曲吧。

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戏曲大全

晋剧
  中国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

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戏曲大全 第2张

蒲剧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蒲剧与秦腔有着极为密切的发展脉络联系,所以两者又常常登台轮番演出,成为密不可分的“姊妹戏”。

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戏曲大全 第3张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梆子的发源地正是在雁门关以北的大同一带。据大同城西观音堂戏台题壁记载:“双庆戏班于嘉庆十三年六月十九日演出《十五贯》一剧。”由此可见,北路梆子在清朝嘉庆十三年以前,已由蒲剧艺人来此教习传艺,结合雁北的秧歌小调参合而成了。

北路梆子传承乏人、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北路梆子,这个古老的剧种正盼望着有关方面能对其加以抢救和保护。

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戏曲大全 第4张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上党梆子观众大量流失,演出水准逐渐下降,不少剧团被迫解散,后继人才匮乏,剧团前景堪忧,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保护。

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戏曲大全 第5张

锣鼓杂戏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中国山西传统地方戏曲之一。合阳的跳戏一脉相承。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

流传于以临猗、万荣为中心,包括运城、河津、稷山、新绛、垣曲、夏县等地广大乡村在内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唱腔为吟诵形式,有少量曲牌,表演程式化。演员均为男性,子承父业。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有部分手抄剧本流传至今。推荐:中国明代着名戏曲家:汤显祖简介

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戏曲大全 第6张

耍孩儿戏
  耍孩儿戏又名“咳咳腔”,是雁北的一个地方古老剧种。它的剧目取材广泛,富有传奇性。唱腔婉转流畅,为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

耍孩儿戏的唱腔很有特色,耍孩儿唱腔是以主曲为骨架,嵌入“喜钹子”、“苦钹子”、“倒三板”、“半钹子”、“垛钹子”、“梅花钹子”和“串儿”等曲调,组成一整套唱腔。在表达激情方面,又巧妙地吸收了梆子戏中的“介板”和“滚白”的唱法。

耍孩儿曲调属套曲体系。主要唱腔[平曲子],其词式与元、明词曲[耍孩儿]十分相似。此外,又吸收了梆子戏的[介板]和[滚白]等板式。使板腔体中的东西,和耍孩儿的唱曲混为一体,转换自如,不露痕迹。

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戏曲大全 第7张

秧歌戏
  秧歌戏是在中国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中国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

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

扭秧歌最早是以唱歌的行式出现,后来发展成舞蹈和戏剧表演,并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逐步演变成灯会,年节中必须表演的习俗。

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戏曲大全 第8张

凤台小戏
  凤台小戏是山西省和顺县的汉族戏曲小剧种。因产生于和顺县凤台村而得名。列入传统戏剧类。凤台小戏的曲调流畅而优美,风格清新,结构方整,节奏活跃富于变化。凤台小戏总的看来,具有一种湖光山色的韵味。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凤台小戏的音乐,色调鲜明,韵律独特,乐器也和其他剧种有所不同,唱腔极有情趣,节奏平稳舒缓,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