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星座知识馆>传统文化>城市文化>

探秘奇特的湖南丧葬习俗

城市文化 阅读(1.26W)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传统的丧葬习俗受儒家影响较大,极具地方特色。在湖南文化中,葬礼从头到尾有很多的步骤,包括布置灵堂、殡殓、贴大旗、封柩、出殡等一系列过程,现在我们及来一一了解下,这其中蕴含的丧葬文化。

探秘奇特的湖南丧葬习俗

灵堂
  亦称“孝堂”、“灵棚”。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
  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云: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并告祖、告天地诸神。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踩莲花堂”。

桃木棍
  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
  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自1950年后,挂功德者逐渐消失,近年来又渐兴起。

贴大旗
  又称“贴大字”。过去民间做超度时,由道士用黄白绿三色八开纸剪成下面斜角开口的旗形,一张一字,上书“昊天罔极”、“跨鹤归西”、“泪洒江天”、“邈若山河”、“慎终追远”、“生荣死哀”、“遗恨千古”之类的悼词,乘贴在灵堂家中各门的门框上,如丧事大办,则在灵堂外的四角的对角扯起长绳,在绳上每隔2——3尺贴一张。

点天灯
  旧时,民间将死者入殓后,在堂前天井竖一对留有若干竹叶的竹竿,各悬一只小箬帽和形似棒槌的纸灯笼。每晚点烛悬灯,直至出丧日止。

竖幡
  过去大办丧事,往往请道士做超度时,先将死者姓名或仕位写在长条形的旗幡上,用竹杆挂上旗幡,竖在大门外的显眼处。迎风招展,显得更有气势。直至出殡时,再举幡送葬。

报庙
  民间认为,人刚死后,鬼魂暂在土地庙中栖身。当道士做超度时,由长子端着灵位,由道士敲锣打鼓前往土地祠报庙,燃香点烛,鸣放鞭炮,焚烧纸钱,用三牲酒醴致祭,并由道士做一阵报庙法事后方归。

开路
  亦称“明路”。民间历来将死者入殓后,丧家请道士做道场,以超度亡魂,指明冥间之路,故称“开路”。凡三日以上故称做道场,1——2日,俗称做开路。开路在超度亡灵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法事,由道士敲打乐器,念读“路引”,挥舞“引魂幡”,并由丧家长子执“引魂幡”陪拜,直至法事完毕。

开金桥
  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的法事之一。所谓“金桥”,由桌子相叠而成。在议式中,道士念经咒走过“金桥”,俗谓引魂过桥,认为可使亡者“托生”于福禄之地,或谓可使亡魂不入枉死城,通过金桥上天堂。《红楼梦》第十四回:“这日乃五七正五日,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开金桥,引幛幡”。

解结
  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的法事之一。做法事前,在灵柩前置高桌一张,系黄线穿纸钱,打志若干结子,地上用面盆盛清水。道士敲打乐器一边做法事,一边由孝子拉线解结,每解一结,纸钱落在水盆里,其意有两说,一谓替死者解开生前和他人结下的冤仇;一谓死者不甘心离世,阴魂不散,故特地念经劝解。其解词内容有劝慰世人,宣扬生死有数;表彰好人,劝人为善,以及勿作奸恶等。

开方破狱
  开方破狱是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的法事之一。《红楼梦》第十四回:“这日乃五七正五日,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开方,即开度,《愚贤经》:“唯愿如来当见哀愍,暂下开度。”俗谓人死后会下地狱受罪,故举行佛事,诵念《破地狱偈文》,祈祷佛祖超度亡灵升天,以为可以打开地狱拯救亡灵出来,再往人间投生。

探秘奇特的湖南丧葬习俗 第2张

送路灯
  昔日出殡前夕,丧家请道士超度亡灵,必须做送路灯的法事。俗传野鬼最嗜油,燃之以火,道士敲打乐器做法事,孝子端灵位随道士出门,经土地祠环田野一周,沿途插放油香,俗称“送路灯”向沿途“野鬼贿赂”。俗信野鬼得此佳饷,亡人之魂即可所向无阻。

唱丧歌
  亦称“哭丧歌”、“孝歌”,俗称“唱夜歌子”。流行于益阳城区及沅江、南县一带。这种孝歌大都有比较固定的词,其内容因死者的身份经历不同而各异。唱词内包括:赞颂死者美德;歌唱山水动植物;描述人情风俗;叙唱传奇人物、古代英杰;揭露恶人坏事;抨击不良风俗等。大多在灵堂停柩期间,丧家请民间艺人唱孝歌子的班子,5——12人不等,在打击乐声中,穿插胡琴、锁呐、笛子、扬琴等乐器。

每人大多有固定的拿手唱段,轮流替换,唱散歌、盘歌、对歌、叙事歌等,常常通宵达旦,以示热闹。昔时丧事大办者,先唱丧歌,再做道场,也有不做道场,专唱一夜丧歌者。当代,做道场的少,唱孝歌子的多,一般唱一个半晚或两个半晚。

唱围鼓
  亦称“花鼓坐唱”。益阳市区历来流行地方剧种花鼓戏,民间很多人都会唱几句或几曲花鼓戏。在死者停柩期间,有的请民间艺人数人在灵堂唱围鼓,演员不化装,边起乐边唱,节目有“赶子”、“吊孝”等。尤其在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期间,城镇唱围鼓更为盛行,大多在下午8点开始,至12点结束,以恐影响街坊睡眠。

道场
  民间为亡者做道场,起源甚早,世代流传,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之做道场盖本乎此然而轮回因果之说,天堂地狱之条,以莫须有之言,为莫须有之事,则今之虞,岂得谓古之虞手,今约分其种类大别为五,曰儒(礼生赞礼,谓之虞祭,榜称文昌司、禄府司、箫司)。曰释(释教又分为两种,用金鼓者,曰应门;不用金鼓者,曰禅门,榜文称皇觉斋堂)。曰道(道人、道士两种。而道士又分两派,曰道教道士;曰佛教道士。道人与道教道士,榜文称灵宝、大法司。佛教道士,榜文称皇觉斋坛堂)。

灵位
  亦称“灵坐”、“禅牌”、“亡牌”,专为死者设的牌位,指新丧即葬,供奉神主的几筵。设于柩前,供祭奠用。用素绫或纸做成灵牌,居中直写,某姓某名之灵位。民间认为,不立灵位,死者魂不守舍。此俗流源甚早。《晋书·傅咸传》:“咸再为本君中正,遭继母忧去官……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官舍设灵坐。”《太平御览》卷七百晋引潘岳《寡妇赋》:“入空室兮望灵坐,惟瓢瓢兮灯荧荧。”但也有在除服后,仍设灵坐的。《南史·张裕传》附张永:“服制虽除,犹立灵坐,饮食衣服,待之如生”。后者,俗称“留灵”。

神主
  益阳一带大都用栗木做神主,刷黑土漆,用金粉书写名讳。男性曰:“故祖考某公某某老大人之神主”,女性曰:“故祖妣某母某氏老孺人之神主”。神主牌后面刻一小方孔,由道士书写生死年月日时,作一简易的点作议式,内放生死八字、大米、茶叶、纸钱之类,用小木板盖上,意已“开光”。置正屋中堂神龛上依次列位,以待香火致祭。

封柩
  亦称“封殡”。在出殡前夕,当道场进入尾声时,由道士做“封殡”法事。起乐后,推动棺盖,揭开亡者面巾,让丧家亲属见死者最后一面,与遗体告别。此时,哭声大振,法事进入高潮。道士“封殡”时,由劳力盖好棺盖,钉上特制的板钉,富户再用丝绢生漆胶缝。

出殡
  俗称“出门”,亦称“发引”。按旧习出殡必择吉日,大多在寅卯时辰之间进行,由道士启法事,取前入柩时所置棺下那碗净水于手上,另一手握马粮(茶叶、大米、草筒)念念有词,霎时大叫道:“八大金刚齐出力……”殇夫抬棺起步,道士用脚将搁棺材的长凳打倒,并在棺后撒马粮念词,送至大门外,将手持的净水泼掉,立即将碗用力打碎,俗称“打煞”。
  与此同时,由香烛(打点菩萨的佣人)燃纸钱、香烛、并杀雄鸡抛地,如鸡头向外,碗打得越碎越好,预兆吉利。殇夫抬灵柩至一二百米旷野之处停柩。殇夫和送葬人员入席共进早餐,待天光后再送柩入墓。

送殡
  俗称“上山”,亦称“送葬”、“执绋”。执绋也称“执引”,“绋”是牵引灵车的绳(布)索。出殡时,送葬者手执牵着灵车的白布缓缓而行,故名。此俗源于周代。《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左传·照公三十年》:“晋之丧事敝邑之间,先君有所助执绋矣。”《后汉书·范式传》:“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此俗直到近代仍然流行。后泛指“送殡”。

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送葬礼节贫富不同,贵贱各异,其等级则惟贵者得用诰封亭,贱者虽富,也不敢用。贫者出殡惟用长引执事,亦有不用执事,而仅孝子捧灵位持引头幡为前导者,则赤贫之家也。若富贵之家,则多所夸耀,前用号令大锣,御牌执事,或半副銮甲,或全副銮甲,以及铭旌主轿、香亭、灵亭、影亭、诰封亭之类,皆用四人或八人抬之。”

买路钱
  出殡时所用的冥钱。事先由花匠用白纸或黄纸剪成碗口大的铜钱式样,用竹竿串起,在送葬的灵柩前,由一人沿途抛撒,意为用钱买路,打发众“野鬼”,使灵柩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