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星座知识馆>命理>百家姓>

主要表现在信仰对象十分广泛 水神崇拜产生原因

百家姓 阅读(1.2W)

解读百家姓柏姓。什么是水神崇拜?水神崇拜产生的原因什么?主要体现在哪里?古代神话中人物,自称水德,相传为水姓之祖。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在旧百家姓姓中排名第37。

水神崇拜产生原因:主要表现在信仰对象十分广泛

水神崇拜是世界上部分民族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自然崇拜。是农耕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调雨顺是人们最大的愿望,水神崇拜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很盛行,主要表现在信仰对象十分广泛,信仰形式多种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从唐代开始,龙王崇拜逐渐兴起和普遍化,这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产生原因

萧山古属越地,《史记·封禅书》载:“越人俗鬼”,“祠天神上帝百鬼”。明万历《萧山县志》载:“俗尚鬼,多淫祀。”萧山历史上的水神崇拜,除了与社会习俗有关,还有着地域、人文、经济等诸多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

第一,萧山位于杭州湾南翼,襟江带海,历史上多次海进和江河变道,滩涂涨坍无度,境内水旱灾害频发,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乡人在抗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产生了水神崇拜,这是最主要原因。据史书记载,远古时代萧山一带发生过三次海进,萧山汪洋一片,海岸线直达石牛山、船坞山、云门山附近,洪水肆虐,先民被迫退居深山。于是产生了女娲炼石补天以止淫水的神话,云石女娲殿的来历,就是与海进的自然现象和先人治水的经历有关。至晚更新世后期,海退发生,会稽山以北大片海相沉积层出水成陆,萧绍平原逐渐形成,但是水患形势依然严峻,于是产生了大禹治水的神话。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说:“早期流传于越人之间的神禹治水表达了他们‘神’定胜天的愿望”。越人面对这块当时被洪水所吞噬的故土,幻想和期待着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神灵,能够驱走滔滔洪水,让他们回到富庶、美丽的平原上去,这是产生大禹治水神话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浦阳江在临浦以下河道多变,唐末以前浦阳江从临浦散漫向东北方向,流经临浦湖、西城湖、莫家港、龛山等地出钱塘江。五代至宋,浦阳江主流借道西小江从绍兴三江口出海。南宋以降多次开凿碛堰山,直至明成化间麻溪筑坝后,方引浦阳江北出碛堰。钱塘江河口段在明清时期,江道发生“三门演变”,即江道自南大门、中小门,至乾隆中期完全走北大门,南沙逐渐开垦成陆。浦阳江、钱塘江流道多变,必然引起江堤多变。多变的江堤经不住上游山洪、下游涌潮的冲击,堤坍塘溃也就多,因此萧山历史上决堤水患频繁。据志书记载,自南宋绍兴十三年至1949年的800余年间,共发生水灾100多次,其中钱塘江、浦阳江、永兴河、凰桐江等江河堤塘塌决77次,县城被水淹40多次。例如:明崇祯元年(1628)春正月,大风雨,海溢,溺人畜,亡菜伤稼。七月连雨,廿三日飓风大作,拔树倒屋,酉刻海水骤溢,从白洋、瓜沥而入,漂没庐舍田禾,共淹死一万七千二百余口,老稚妇女不在数内。民众面对汹涌的江河,无情的水灾,巨大的损失,在生产力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十分需要得到一种外来力量的保护,而传说中的水神恰恰能够“靖江”、“护堤”,“绥佑”,因此产生水神崇拜顺理成章。所以浦阳江、钱塘江临江一线堤塘,堤畔多建寺庙,供奉张夏等各路水神,祈求神佑。

第二,在长期治理江河海塘过程中,涌现不少杰出人物,他们死后往往被立庙祭祀,当作水神供奉,这是乡人产生水神崇拜的原因之一。历史上钱塘江、浦阳江等临江大堤经常溃决坍塌,因而修堤固塘从未间断,其中不乏大规模修筑江塘的成功之作。那些亲主其事的地方官员、作出贡献的乡贤名人,其事迹或载入志书,或口耳相传,特别受到百姓崇敬和爱戴,有的死后还被封为水神。例如,后梁开平四年(910)吴越王钱镠亲理塘政,征集军民修筑西江塘,并在筑塘技术上发明“篓石塘”之法,即用竹笼内装巨石的“篓石”,层层砌叠而不被江潮吞噬。西江塘的成功修筑,使萧山百姓大得其益。钱王父子在筑塘治水的同时,还在萧山建殿封神,西殿在黄山,供奉钱王所封宁邦保庆王,南殿在孝悌乡(今戴村),供奉保国资化威胜王,意在祈求神护,免遭洪涝之灾。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西殿、南殿合并一处重建,称黄山西南殿,仍供奉二王。重建于清代的戴村上董村七都庙,其前身即南殿,仍供奉保国资化威胜王,庙联云“西南多山东北多水惟王永保七都”,说明与钱镠封神建庙,重视水利建设有关。萧绍一带百姓把黄山西南当作年菩萨祭请,名为祀二王,实有祭祀吴越王之意,钱镠是萧山百姓心目中真正的西江塘守护神。今黄山西南塑有钱镠坐像,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