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星座知识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柯尔克孜族的待客饮食

民族文化 阅读(2.03W)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呼,不管是哪个民族都极其讲究礼仪,并且相当好客。就柯尔克孜族人民来讲,每当有客人来临是他们在招待客人时都会用上自家最上等的食品来招待他们。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柯尔克孜族文化吧!

柯尔克孜族的待客饮食

“纳仁”是柯尔克孜族招待客人最上等的食品。先宰羊煮肉,肉熟后用小刀切成肉丝,之后将细面条与之搅拌,并放入适量的洋葱、胡椒粉和盐,即可食用。在严寒的冬天,纳仁的主要用料是索古姆(熏肉)。在晚秋季节,制作索古姆,还有将肥肉和碎肉塞进马的肠子和肚子,放入调味佐料,做成喀孜(熏马肠)、喀尔塔(香肠)。

柯尔克孜人进食时,面前铺一块餐布,不论多少人皆围在餐布周围,盘腿而坐,共同进餐。人们说柯尔克孜人的毡房有多大,餐布就有多大,以形容其食品之丰盛和待客之热情。

柯尔克孜族不仅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很讲究礼仪的民族,他们给尊贵的客人吃烤全羊。柯尔克孜人有极为讲究的饮食方法与礼仪。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柯尔克孜人聚居的克亚孜部落,有位叫阔里巧克的老人,他在部落里大力提倡对远方的来客、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要讲究文明礼貌,待人要诚心诚意。所以克亚孜部落的居民,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上都很有礼貌。远近部落的人,都称这个地方为“礼仪之乡”,尊阔里巧克老人为最贤明的“比”(即首领)。

在离克亚孜部落不远的地方,有个汗国的汗王,他对这个小小的部落居然有如此大的好名声,一个小小的部落头人有如此高的威望,很不服气。

按照汗王的吩咐,阔里巧克比被请进了汗宫。仆人为阔里巧克比安排了住处,每天三顿茶水招待,就是不端食物。阔里巧克比出于礼貌,虽然饥肠辘辘,也不便张口,他要看看这个汗王究竟耍的什么花招。

一直等到第四天,当阔里巧克比挣扎着做完祈祷后,只见仆人用三尺长二尺宽的大木盘,端来了一只香气四溢的炖全羊送到他面前就出去了。阔里巧克比首先洗了手,并做了感谢主人厚意的祝愿后,拿出随身带的小刀,慢慢割下羊头,吃了半边,双手摆在对面的盘边上。他接着拿起前腿吃了几口,又双手把前腿摆在对面的盘内,然后割了一块羊尾油,又割了两片肝子,把羊尾巴油夹在中间吃了下去。这时阔里巧克比才拿起羊的其他部分的肉大嚼大吃起来。等到阔里巧克比吃完肉净手后,事先安排窥视他吃肉的仆人,把吃肉经过详细地禀报给汗王。

阔里巧克比虽然饿了四天,还没有失去做客人的风度,使汗王很佩服。但他不理解为什么阔里巧克要先吃羊头而又不吃完,吃前腿也剩下一半,吃羊肝夹羊尾油。汗王百思不得其解,他召来群臣也无法解开这个谜。汗王决定亲自去问问阔里巧克。他走进帐篷,向阔里巧克问安并坐在他对面。

柯尔克孜族的待客饮食 第2张

这时阔里巧克比把羊头拿起来双手递给了汗王,并且说:“谢谢陛下的热情和好意,为我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接着他又把羊前腿肉递过去说:“祝福你牛羊成群,马驼满圈。”汗王接过羊头,看见只吃了半边,接过前腿,发现只吃了一部分,就问道:“尊敬的客人,你吃肉剩一半是什么意思?是嫌我的肉不好吃吗?”

阔里巧克比放下手里的肉,在餐布上擦了擦手说:“一只羊只有一个头,头为生灵之本,安拉恩赐给汗王一只羊,是给汗王享用的,陛下又把它赏给了我,我怎么能独自享用呢?至于前腿,尊敬的陛下,凡四条腿的生灵,都是在前腿所走的地方得以温饱。它们喝水、吃草都要靠前腿,若没有前腿,我就吃不上肥美的羊肉,能有这样肥美的羊肉,这功劳难道不属于前腿吗?既然前腿是这样好的肉,我怎能独吞呢?至于羊尾巴油夹羊肝的吃法,那是因为羊尾油太腻,夹上羊肝,肥瘦均匀,这样吃增加食欲,客人可以多食。这就符合我们柯尔克孜人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的待客习惯。”

汗王听了阔里巧克比的话,频频点头称是,认为这位来自深山僻壤的克亚孜部落的客人,真不愧礼仪之乡尊贵的老人,是值得学习的。从此,汗王号召他的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要懂礼貌,讲文明。吃肉时也依此礼仪。此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孢孜酒,用料主要是粮食,因而四季皆可酿制,又因原料之别,有冬酒夏酒之分,也就是有热性和凉性之分,可谓“冬饮热酒夏饮凉,一年四季飘酒香”。制作孢孜酒,夏天多用青稞、糜子、谷子等农作物酿制,冬天多用小麦、包谷、大米等粮食酿制。制作的方法是:把小麦挑选干净后,晾干,再用温水浸湿捏干,用棉被盖严捂起来,等发芽,约有0.2―0.5厘米左右时,拿出来晒干,磨成粉。冬季一般掺包谷面百分之七八十,夏季一般掺青稞、糜面百分之七八十,而且原料越杂,质量越好。

第一次可放蒸馍用的发面作菌种(以后可用过滤酒渣作发酵菌种),拌匀后捂起来。冬季在生火的房子里发酵约两三天,夏季一天即可。发酵后闻有酒味时,即可拿出来加水过滤。过滤后成粥汁状,再放在锅里文火煮沸,即成孢孜酒。冬天热喝,夏天凉喝。其酒味醇厚、甘美、清香,甜中略带点酸,好的孢孜酒可达到10度左右。

孢孜酒不仅是好的饮料,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去寒、生津,尤其是去脂肪、开胃助消化的作用更为显着。孢孜酒不掺任何药物,即可防病治病,这对少医缺药的深山僻壤的柯尔克孜人来说,自然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好饮料。在柯尔克孜族的历史里,有一部分柯尔克孜人从叶尼塞河迁至帕米尔地区游牧。这里人烟稀少,交通闭塞,人们生活贫苦,主要以放牧、打猎为生,兼种生长期短的青稞、包谷、糜子、谷子等农作物。在艰难困苦中挣扎的柯尔克孜族人民,为了抵御高山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酿制了“孢孜酒”。

柯尔克孜族的待客饮食 第3张

作为历史上长期从事游牧生产活动的柯尔克孜族,其饮食结构主要是肉和奶,定居后从事种植业的柯尔克孜人,依然是以肉、奶为主要食品。长期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使柯尔克孜人对奶的加工,创造出很多独有的方法。

柯尔克孜人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一年四季很少有蔬菜吃,鲜奶味道单调,需要有不同食品来改变口味,增进食欲,牛羊肉和鲜奶都是热性食物,需要凉性食物加以平衡。而酸奶酪这种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食品,正是高山牧民的极好食品。

酸奶那酸溜溜的味道,可以开胃健脾,增强食欲;那清凉爽口的乳汁,更可以生津止渴,清热降火。酸奶酪以新鲜牛奶为原料,经过煮沸之后,加入乳酸杆菌(少许酸奶酪或酸奶疙瘩即可)发酵后即成。它比鲜牛奶的营养价值丰富,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酵酶等,且味美可口,人人喜食,又易于消化,易于吸收,是高山牧区柯尔克孜人的必备食品。

每年鲜奶旺季,是高山牧区柯尔克孜妇女最忙碌的季节。她们把一大桶一大桶的鲜奶煮沸,用瓢勺舀出上面金黄色的一层奶油,然后将奶油加工成酥油,将剩下的奶加工成酸奶酪、干酸奶和酸奶疙瘩。夏秋季节,柯尔克孜人出门,马背上总是要驮着一个鼓鼓的羊皮口袋,这就是他们用以充饥和解渴的饮食——酸奶。

出门带酸奶酪,这只是柯尔克孜人放牧、短途旅行所携的食品。如果出远门,赴城镇,柯尔克孜人马背上携带的则是一只用细白布缝制的袋子,内装经过压挤过滤的干酸奶。这种酸奶装在布口袋里,挂在马背上,随着马奔跑时的颠动,水珠不停地顺着布袋往下滴着,奶酪便越来越干。饥时从口袋内抓出一把,吞上几口,即可充饥,渴时往木碗里放上一把加满清澈的雪水,一口气饮下,那凉爽真是透人心脾,既解渴又消乏。

制作酸奶疙瘩,大多是柯尔克孜族老年妇女和姑娘的任务。她们三五成群坐在毡房前的草地上,把挤干了水分的酸奶,用手团成一个个小圆球,整齐地摆在芨芨草编成的席子上晒晾。酸奶疙瘩晒干后,可以长期存放,三五年也不会变质霉坏。冬春季放牧,酸奶疙瘩是柯尔克孜人的主要食物。柯尔克孜人食用酸奶疙瘩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喝着奶茶当点心吃,而且还可以煮进面条里做酸奶面条。这种柯尔克孜人特有的酸奶面条,不放其他任何佐料,吃起来自有淡淡的咸味、酸味和奶香味,特别是那浓浓的奶香,刺激着人们的食欲,让人垂涎。

“克么孜”(马奶酒)和“勃左”(孢孜酒),都是柯尔克孜人夏秋季招待客人的上好饮料。按柯尔克孜的习惯,在夏秋两季,如果毡房里来了客人,主人不用马奶酒和孢孜酒招待,就会受到邻里的耻笑和谴责。

柯尔克孜族的待客饮食 第4张

每年从7月份开始,是柯尔克孜人由冬牧场转到凉爽的夏牧场的季节。此时的夏牧场,草茂水足,是牲畜抓膘育肥的好时候,也是牲畜产奶最多的时候,是牧民们加工奶制品的大忙季节。他们将牛奶、羊奶除喝新鲜的之外,还酿成上等饮料马奶酒,加工成奶酪并做成奶干,以备冬季食用。

马奶酒制作较简单,把刚挤下的新鲜马奶放到专用的羊皮口袋里,吊在帐篷的墙上,用一根特制的木棍在里面搅拌,促使马奶产生高温,迅速发酵。发酵后的马奶“味似甘露,香凝醴泉”,这便是醇香可口的马奶酒。马奶酒是一种乳酒,酒味没有葡萄酒甘甜,酒性也没有白酒那样辛辣,而是辣中带酸并伴有奶香,酒性温和,一般含酒精只有10度左右。

马奶酒不但是一种清凉饮料,可去热止渴,而且可以充饥。如果你长途跋涉,又饥又渴又累,喝上一碗马奶酒,顿感疲劳尽消,精神振奋。马奶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和矿物质,对患慢性肠胃病的人,有一定疗效。特别是马奶酒由于发酵而减少了奶中的大量脂肪,可以使人开胃健脾。如有机会,在草原上喝上一个夏天的马奶酒,食量将会大大增加。

柯尔克孜人制作马奶酒和饮用马奶酒,还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搬迁的小部落,经过一天奔波之后,晚上在一个山口草地上住了下来。人们又渴又累,争着从马背上取下大块的马肉和羊皮袋中的马奶食用。有一个牧民打开了自己的装有半袋子马奶的羊皮袋,突然有一股清馥的酒香扑鼻,使他感到一阵清爽。他赶快把同伙叫来,把袋中的马奶倒在几只木碗里。开始人们小心而胆怯地尝着,后来他们被这香气四溢的马奶酒所吸引,一个个都大口大口地喝起来。这就是最早的马奶酒。

喝完这马奶酒后,人们感到既清爽可口,又解渴消乏,一天长途跋涉的疲劳和困倦一点也没有了,一些喝得多的人脸色潮红,容光焕发,迷迷糊糊地入睡了。一些尚未喝够的人,又去打开自己装马奶的皮袋,但他们袋中的马奶,依然如故,没有一点变化。他们以为这个羊皮袋是“宝袋”,就给它又装满一袋马奶,行走时由骑手们轮换抱在怀里。但几天过去了,这个袋中的马奶再未发生那样奇迹般的变化。正当人们大失所望的时候,另一位牧民的马奶袋中,又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回,聪明的牧人们并未急着喝光那使他们垂涎的马奶酒,而是在一起仔细研究着它由奶变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