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星座知识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惠东客家民居特点及其民俗风情

民族文化 阅读(3.22W)

客家民居是广东、福建,台湾等省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今天要介绍的惠东客家民居大多属山区,当地有七八种方言,客家方言最具影响力。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的民居特点和民俗风情吧。

惠东客家民居特点及其民俗风情

民居特点:
  在惠东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有不少著名的古民居或古围屋,其中有多祝皇思扬古民居、白花田洋村的“原田新居”围垅屋、田坑古城、白花苏茅笼古民居、吉隆平政村四角楼等。

其中田坑古城位于南山脚下的田坑村,是一个有明显客家特色的建筑群体,占地1.2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初,内有20多座四合院式民宅和众多房屋组成的“城”,整座城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全城仅在东面设一大门出入,四周用青砖或三合土筑起高大坚固的城墙,上有七个高大的角楼组成“七星伴月”,城里有400多个房厅,能住100多户700多人。

民俗风情:
  惠东客家人仍然沿袭上辈人的风俗习惯,一日三餐,饭桌上摆的多是咸菜杠菜,红烧肉或白煮肉是稀罕菜,白切鸡敬来客者,叫“无鸡不排场”。孩子生日让他(她)记农历(阴历)而不记新历(公历)。

感冒时不喜欢看医生,而用挟痧(刮痧)或在山上摘中草药煮水冲凉或用其热水气闷半小时,病即退去。客家人迁居如手头不宽裕或没时间请客,就“借住”,先搬进去住下来后再请客,举行落新屋仪式。

喜欢说“四句”,如“带来子孙千千万,带来银钱万万千”类似的吉利话。女孩子从幼年时习惯凑在一起学唱“行嫁歌(出嫁)”,行嫁时越会哭,妹家就越兴旺,这是客家人“嫁妹子”的习俗。

客家人有句俗话经常挂在嘴里,即“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意警告那些不孝子孙,让他们要孝敬父母。

朴素勤劳的惠东客家人,用唱山歌来消除劳动疲劳,山歌内容有爱情山歌和劳动山歌,建国后还有歌颂我党的山歌。有句俗话说:平山亚妹好插花、多祝亚妹好挟痧。平山亚妹爱漂亮,发髻上经常插着鲜菊花、米碎兰、玉兰花、玫瑰花、茉莉花、鸡爪兰等,而多祝亚妹有病没病也在鼻梁上、脖子上挟上一条条红色痧印,显得其妩媚娇嗲,喜欢平山亚妹的唱赞扬歌,喜欢多祝亚妹的唱怜爱歌。

此外,还有比喻歌、逗乐歌,如逗乐歌:“想妹想到发癫狂,神龛捞过(以为)妹眠床,揽等(抱住)观音斟下嘬(亲一下嘴),一厅佛祖笑断肠。”

惠东客家民居特点及其民俗风情 第2张

三月清明节,惠东大多数客家人都有祭拜祖先的习惯,到了八月十五,客家人也有祭拜祖先的,称“捡金”或“晒骨头”,高潭一带、吉隆一带称这些祭祖活动为“春秋两祭”。

“四月八桃仔乱散咬”(随便咬),有的家庭这天要买葵扇,曰“泼小人”。四月初八这天,种果的农民视这天的天气来断水果是否丰收,如下很大的雨,水果收获也不多了。

五月端阳节,大多数客家人要裹粽仔,高潭及部分山区习惯用铜盆或其它盆蒸粄,称碱水粄,蒸好后想吃多少切多少,沾蜂蜜或白糖吃,家里还要买些如石昌符、艾叶、茅根、桃叶、旺草等插在门上,买几条蚊香挂在门边上。

七月十四鬼节,八月十五中秋节,食月饼赏月光,山区人还喜欢唱山歌。九九重阳十月朝,“十月朝,糍粑碌碌烧”,新糯开镰做糍粑慰劳自己及家人。

十一月的冬至节也称过冬,客家人历来有“冬大过年”之说,农村人和城镇居民都习惯备办祭品祭拜祖先,有的还做糯米粄、糯米汤圆,用鸡汤煮萝卜粄称“包冬”。

惠东客家故事,历史长留的有谭公爷传说,胡亚乙败家精和廖坤玉的传说等,谭公祖庙就在九龙峰。九龙峰,客家人爱称“尖笔庵”。谭公仙圣原名谭德,生于1337年,是大岭镇纯客家村大布村人,他13岁时在尖笔峰山下的得道亭得道成仙后,他机智勇敢的故事至今还在传说,如“番缸、烧脚骨、稔叶变鱼、甘茶救人、伏虎训蛇”等家喻户晓。

谭公得道后,龙峰祖庙600多年来香火不衰,谭公神像在泰国、新加坡、香港到处供摆。每年的年三十晚,香客从香港、珠海、深圳等地赶来谭公祖庙上“头柱香”。

九龙峰祖传习俗每四年举行一次庙会(俗称打醮),方圆八百里信男善女、海外华侨都前来赴会。其活动有朝拜、放生、唱戏,连续七天七夜,如2001年的谭公庙会就接待香客游人35万人之多,现在,九龙峰庙会已被评定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