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星座知识馆>传统文化>城市文化>

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师法天地

城市文化 阅读(3.25W)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道教的踪迹,那么关于十大道教名山都有哪些呢?本期城市文化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下面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法天地,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青城山——道教发源地。天师道祖庭。全真道龙门派道场。世界文化遗产。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球道教全真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青城山古名天仓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为现名。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

  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

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青城山是中国着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道名为张道陵。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着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着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师法天地,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第2张

武当山——道教圣境。祭祀玄武圣地。武当派功夫发源地。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
  截至2013年,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
  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

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区。武当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并影响至今。

北宋尚未出现玄武神话以前,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名山。武当山的名称在后汉时(126-221年)已有之。《后汉书》记载有朱穆隐居于武当山。南北朝时(386-582年)郦道元(?-527)撰《水经注》,记载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谢罗山等。

道教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为洞天福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唐代着名道士司马承祯(647-735年)编的《洞天福地》尚未把武当山列入其中。到了杜光庭(850-933年)在901年编《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则将武当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由此可见最迟在第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圣地之一了。

元代,武当山因帝王的崇拜及诸道士的经营使香火更加兴盛,玄武与武当山的关系传说也有新的发展。刘道明撰《武当福地总真集》对武当山名称的由来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武当山原名太和山,由于玄武在此修道成功,飞升之后,此山非玄武不足以当之,而改名为武当。其书中充满了玄武在武当山修道降魔的遗迹。兹以五龙观为例,说明元代将武当山的风物附会玄武的情形。

据可能是董素皇撰的《五龙观记碑》所载,五龙观兴建的原因是由于姚简到武当山祷雨有验,将此灵异奏闻唐太宗(627-649年在位)。太宗降旨就武当山建观以表其圣迹。南宋末,王象之等附会五龙观为玄武隐居的地方。刘道明更据此而编造出玄武得道飞升的时候,有五条龙掖驾上升,所以在他旧隐的地方建五龙观以祭祀之。

成书稍后于《武当福地总真集》的《玄天上帝启圣录》,在修道武当山的故事,添饰了历经考验的情节,使玄武的传记更符合道教神仙传记的惯用结构,即修道者从开始修道,历经考验,最后升登仙界。而且新增加的情节都注明有遗迹。

师法天地,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第3张

龙虎山——道教仙境。正一道祖庭。顿悟心派哲学发源地。世界自然遗产。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龙虎山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山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是中国道教发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发育在中国东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缘由晚白垩世陆相山麓洪—冲积扇块状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山体。

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
  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鹰潭贵溪县(今贵溪市),仙人张巨君主之。龙虎山为道教正一道天师派“祖庭”,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

  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师法天地,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第4张

齐云山——道教仙山。供奉真武大帝。江南道教中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历史上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誉。
  齐云山海拔585米,方圆一百一十平方公里;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汇成胜境。
  齐云山景区面积约11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
  齐云山素有“黄山白岳相对峙,绿水丹崖甲江南”之称。清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道教沿革属全真派,在家道,道教又称“福寿山”。为皖南道教名山。齐云山由于避居皖南山,晋朝以前尚无人烟,及至唐朝,才开始有了道,佛教的活动。据占岩福道长的口述,当地道人历代相传:早在唐朝,四川青城山“天谷子道人”的门徒余氏六三娘从湖北武当山来齐云山传道,属正乙派,养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为齐云山最早的四大房,是开山建道之始。自余氏六三娘来到齐云山,至南宋的数百年间,道,佛二教都在山上建有寺庵,道院,分山而治。

明万历《齐云山志》载有唐元和四年(809年)歙州刺史韦缓建石门寺于石桥岩,宋祥符元年(1008年)建密多院于白岳山南,直到南宋宝庆丙戌年(1226年),道士余道元来齐云山,创建佑圣真武祠(真武圣殿,真武阁),齐云山道教才有了明确的记载。次年,请内相程铋题“云岩”二字刻于石,为齐云山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宋咸淳二年(1266年)朝廷下令正式建筑道院,奠定了齐云山道教沿革的基础,但在元朝没有多大发展,可能是因为人民重全真道不重正一道之故。

到明朝,齐云山道教沿革才开始逐渐兴盛,明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兴建宫,观,道院,祠,殿及神仙洞府百余处,真武圣殿被重修,增建配殿及钟,鼓二楼,宫阙壮丽,嘉靖帝敕名为“玄天太素宫”,并亲题“齐云山”匾额。为解决众多香客遇洪水被阻于横江对岸的问题,明万历十六年建成石拱“登封桥”,代替了易被冲垮的木桥,便利了游人登山。

清代,齐云山道教沿革继续发展。道教虽不被重视,但仍得以延续。齐云山被清乾隆帝题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民国时期,宫观道院尚有很多,香火旺盛,月华街一带香客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当地道人回忆也大体如此。

建国初期尚有道院12所,道士7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严重,道院,道士所剩无几。1978年以后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齐云山太素宫被列为道教省级重点宫观修复开放。1984年6月成立了齐云山道教沿革协会,詹岩福为会长。

师法天地,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第5张

鹤鸣山——道教祖山。道教创立地。全球道教朝圣地。着名风景旅游区。
  鹤鸣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
  鹤鸣山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约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鹤鸣山作为游戏里门派的名称出现。

据有关史书记载: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26~144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鹤鸣山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

在张道陵创教之前,鹤鸣山一直是异人的修炼之地,据说先秦的广成子(马成子)和西汉的周义山都在这里跨鹤飞升。历代的许多着名道士曾在此修炼过。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陈抟(希夷)、明代着名道士张三丰等都在此修道。

一些皇帝也曾到鹤鸣山祭祖,如明代嘉靖皇帝御定鹤鸣山为举行全国性祈天永命大醮的五大醮坛之一,明成祖朱棣曾亲手书写御旨交给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让他到鹤鸣山迎请仙道张三丰,后来吴伯理在鹤鸣山的山麓处修建了迎仙阁。唐求、杜光庭、文与可、陆游、杨升庵等诸多名流都曾游览此山,咏题抒怀。相传,张天师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天师将自创金丹术和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加以整合,研制出袪病健体的神秘草药配方。

张天师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后感觉身轻体健,精神焕发强于从前。因药入酒,酒带药行,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师施救苍生之恩,赞誉此药酒为“妙沁神酒”,即当今着名妙沁药酒。

师法天地,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第6张

终南山——道教圣山。洞天之冠。奉祀道祖圣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寿文化”、“钟馗文化”、“财神文化”的发祥圣地,位于秦岭山脉中段,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县最东端的杨家堡,西至周至县最西界的秦岭主峰太白山南梁梁脊,东西长约230千米,最宽处55千米,最窄处15千米,总面积约4851平方千米。横跨蓝田县、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等县区,绵延200余里,雄峙在古城长安(西安)之南,成为长安城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终南山地处中国南北大陆板块碰撞拼合的主体部位,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线,有“中国天然动物园”、“亚洲天然植物园”之称,以秦岭造山带地质遗迹、第四纪地质遗迹、地貌遗迹和古人类遗迹为特色。

终南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2009年8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秦岭终南山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终南山是道教全真派发祥圣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终南山。周代把终南山、太白山统称为太乙山。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唐代,李唐宗室奉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建立唐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618-626年)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以后历代虽时有修葺,但屡遭兵燹,至清末,宗圣宫仅存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此后,楼观的中心便转移到了说经台。新中国成立后,对古楼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建筑群。

东汉建武二年(26年),赤眉大掠长安后,引军向西,自终南山转掠城邑入安定、北地。
  三国时期,蜀汉和曹魏相持在终南山褒斜谷。
  东晋大兴四年(321),终南山崩,时刘曜窃据长安。说者曰:此曜亡之征也。咸康三年(337),侯子光聚众终南山,僭称帝,后赵石广击斩之。义熙十三年(417),刘裕讨伐后秦,使沈田子等入武关,刘裕恐沈田子人少,遣沈林子将兵,自华阳循终南山趋秦岭往助之。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二年,北魏卢水胡人盖吴在关中发起农民起义,难民皆渡过渭河奔终南山。次年,北魏发兵屯终南山诸谷,以备盖吴窜逸。
  隋朝大业末年,李渊入关,终南山群盗皆起兵应之。唐朝武德七年(624),李渊校猎于之南山,遂幸终南。广德初年(763),吐蕃入长安,亡军叛卒、乡曲无赖,多乘乱为盗。吐蕃去,犹窜伏终南山,朝廷设南山五谷防御使讨之。永泰二年,京兆尹黎干自终南山引涧水,穿漕渠入长安。
  五代梁开平三年,杨师厚击叛将刘知俊,至华州,此时刘知俊以同州附李茂贞,复取长安,请兵于岐。杨师厚以奇兵取终南山,疾驱而进,遂取长安。宋失中原,以终南山与金人分界。

独特的地质背景,造就了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峰与广阔富饶的渭水盆地。从距今约132.7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终南山脚下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滋养出华夏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代表性的地带,是中国诗词文化与园林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共有1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田猿人、商於古道、子午栈道、周秦汉唐盛世园林宫阙、宗教祖庭寺庙、历史悠久的蓝田玉等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人文资源的重要代表。

师法天地,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第7张

三清山——道教仙都。供奉三清天尊。丹鼎派祖庭。世界自然遗产。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

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

三清山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炼丹术士、着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着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

时至唐朝,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士穿行往返于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香火不断,朝山香客络绎不绝。唐(周)圣元年(639),朝廷为了加强统治,割衢州须江(今称为江山市)之南乡、常山之西乡和饶州弋阳之东乡,设玉山县,遂将三清山划为玉山县所辖。其后,方士将化缘所得,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筑--老子宫观(此观被称为“三清福地”),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北宋宁真宗笃信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时,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方士们为了纪念葛洪开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同时建起的还有福庆观、灵济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们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干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元时,朝廷把道教当作控制汉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据元人鲁起元在《游三清山记》中说,此时三清山正在大动土木,扩建三清观。观内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等。

由此可见当时三清山上兴盛一斑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张天师为全国教主,贵溪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里,近在咫尺,传教、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控制之下进行的,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兴盛,散居于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

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着猪牛羊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几千人。明朝为三清山道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经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零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建筑,并重建三清观,改建三清宫。明代的宫宇建筑十分独特:前后两进,座北朝南,以山上花岗岩雕凿干砌而成,石梁石柱,四周配以石墙,内供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石雕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题刻45处。

师法天地,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第8张

崆峒山——道教第一山。祭奉黄帝胜地。崆峒派武术发源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崆峒山:道教圣地,距离甘肃省平凉市区12公里,东至西安市300多公里。传说黄帝问道于崆峒山的广成子,因此被称为道家第一山。崆峒山所在的大区域有伏羲故里—平凉市静宁县成纪文化城,可见该区域历史上很知名,是中国人文发源地之一。

崆峒山,道教圣地,距离平凉市区15公里。传说黄帝问道于崆峒山的广成子,因此被称为道家第一山。崆峒山所在的大区域有伏羲故里—平凉市静宁县成纪文化城,可见该区域历史上很知名,是中国人文发源地之一。

崆峒山,道教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其以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秦汉时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经过鸡头道,登临崆峒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鸡头山、千头山、笄头山为崆峒山之别称)。

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来陇山视察马政。《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丙戎,陇山头,次瓦亭,观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赐明慧禅院田宅,这是崆峒山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

需要强调的是,崆峒山东至西安不过300多公里。作为13个朝代王都的古长安,前后一千多年,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带无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宋人郑文宝在《萧关议》中指出“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这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频频光临崆峒山的另一个原因。

师法天地,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第9张

老君山——道教仙国。道祖归隐地。太清胜境。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风景区。
  老君山,本名景室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东南三公里处,老君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高达2200余米。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的李耳(即老子)曾在此山修炼,唐太宗因此将景室山改名为老君山。

老君山因太上老君李耳在此归隐修炼而得名,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道教文化历史。

老子写成《道德经》后,就告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史记》记载:“莫知其所终”。据文字记载,老子归隐于洛阳景室山,即老君山。因此老子文化和道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老君山地区,老君山也成为中原山水文化的杰出代表。老君庙、灵官殿、淋醋殿、道德府等庙宇,古朴凝重,香火炽盛,一直是中国北方各省道教信众的拜谒圣地。

师法天地,中国十大道教名山 第10张

罗浮山——道教圣地。龙门派祖庭。道医祖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罗浮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它雄峙于岭南中南部,坐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惠州西湖。汉代司马迁曰:“罗浮汉佐命南岳,天下十山之一”。被道教尊为天下第七大洞天、三十四福地,被佛教称为罗浮第一禅林。

罗浮山为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在此山修炼的道士众多。洞天是道教用以称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实际上是一处三面环山,只有一径可通的峡谷。罗浮山的寺观庵庙多建在洞天中,大者有18处,小者数百处。

罗浮山除道、佛两教外,儒学也很发达。葛洪本人原来就是儒家。罗浮山中,在南宋时即有官立的豫章书院、静观书院(均在黄龙洞)和私人设立的张(宋卿)留(正)书院。其后有不少私人讲学读书的精舍、书堂,如郑公书堂(在幽居洞)、弼唐精舍(庞子讲堂,在黄龙洞)、甘泉精舍(一在幽居洞、一在青霞谷)、冼子读书台(在青霞谷)等。还有专祀儒学大师的四贤祠(南汉天华宫故址,祀周廉溪、罗豫章、李延平、陈白沙)。儒学也是罗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罗浮山有瑰丽的山川胜景,有优美的神话传说,有道教称许的天下第七洞天朱明洞(全称朱明曜真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泉源洞。自陆贾之后,罗浮山即成为国内骚人墨客、高官名士所向往和览胜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亲到罗浮山,对罗浮山建设作具体指示,批准用20两金箔包装冲虚观的三清神像。“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广州部队请示,周总理明确指示保护好冲虚古观,使这座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保存下来。此外,新中国10大元帅中的叶剑英、陈毅等7位元帅均曾游览罗浮山,为名山生色不少。